可以装进口袋的电影机:BMPCC 4K评测
笔者正式使用的搭配
几天使用下来,BMPCC 4K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可能是一台让摄影师充满拍摄创作欲望的小机器,因为体积小巧,所以你可以把BMPCC 4K带到任何一个地方轻松地拍摄,非常符合“口袋机”的设计初衷与定位。
BMPCC 4K手持状态
此外,BMPCC 4K的手柄握持感非常舒服,重量也跟单反类似,即便是手比较小的女生也能轻松握持,长时间拍摄手不会累。
BMPCC 4K手持状态
此前,很多试用工程机以及一些片面的试用报告表示BMPCC 4K内置的LP-E6电池只能工作20-30分钟。但这里笔者想特别纠正的是,在正常模式下,BMPCC 4K随机附带的电池工作时间实测可长达1个小时。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摄影机固件并不支持低电量提醒,所以使用内置电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电池电压。
点击BMPCC 4K屏幕上的电池图标可以显示电池电压
如果加上一些特殊格式的拍摄,电池续航时间会稍微减少,官方给出了一个非常保守的综合续航时间参考:40分钟左右。在尽可能保持精简并且不增加手持拍摄负担的前提下,笔者找到了一个10200mAh 75Wh的外置电源解决方案,体积非常小巧,容量却相当于5块内置电池,经过测试,一块电池至少能满足4个小时的拍摄时间。
笔者使用的外置电池解决方案
相比此前的工程机,量产版的BMPCC 4K发热量也大幅减少,而且热量只集中在散热口附近。在不挡住散热口的前提下,机身可以随时保持非常清爽的常温状态,或许这也是BMD敢于使用复合塑料机身材质而没有像口袋机一代那样使用金属机身的原因所在。
BMPCC 4K散热通道
操作方面,BMPCC 4K也尽可能考虑了友好的设计,5寸屏幕基本上可以应对日常大多数场景,除了在室外中午时分时屏幕亮度会有点吃力以外,其他条件都能轻松应对。机身上方的6个快捷键非常实用,笔者用的最多的就是ISO调整、清爽屏幕模式、峰值对焦、伪色。
因为BMPCC 4K的屏幕确实够大,1920*1080的分辨率也够用,所以有了峰值对焦以后放大对焦的功能基本上就被闲置了。而且往下划一下屏幕,就能在清爽屏幕模式和参数模式之间切换,这样又可以省出一个快捷键给别的功能了。
关于分辨率
理论上BMPCC 4K能提供2000线的分辨率,根据URSA MINI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一标准的情况来比较的话,BMPCC 4K在DCI 4K Lossless RAW模式下应该是等于或者逼近这个物理极限的。几乎没有能明显察觉得到的摩尔纹、伪像、细节涂抹、过度加锐等表现,这是BMPCC 4K素材给人的分辨率感受。
笔者偶尔会使用DCI 4K Lossless 25fps的格式,128GB卡可以录8分钟,换成3:1压缩后就能录15分钟,4:1则能录19分钟。另外,DCI 4K ProRes 422 HQ 25fps是笔者使用最多的模式,128GB卡可以录制19分钟,跟4:1 RAW格式的码流相似,如果你需要录制高帧率比如50fps,录制时间也要相应再减一半。
另外,1080P ProRes 422HQ也是笔者非常推荐的黄金格式,不仅仅因为这个模式是机内UHD 4K格式超采下来的画面,画面视角不会有裁切,而且这个格式下的画质没有明显肉眼可分辨的损失。
左右两边带黑边的画面都是1080P分辨率
更重要的是,128GB的卡能录制长达84分钟的1080P ProRes 422HQ素材,可谓是画质与存储经济性兼得,ProRes格式的素材也非常容易处理。
在BMPCC 4K机内完成的反拜耳运算可能比你自己直接处理Cinema DNG格式的效果要更好,所以对于1080P RAW或者开启了窗口模式的1080P画面或者120fps升格画面来说,不当的CinemaDNG后期流程可能反而会劣化你的画面(因为锐度、反差、细节、色彩都需要自己处理),尤其是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裁切模式会对信噪比有一定影响,所以你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它。
笔者的选择是尽量在光线条件好的场景下使用裁切模式,实际上这些1080P下的画面观感跟4K画面的差异并没有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DCI 4K与1080P ProRes是笔者首先推荐的格式。
当然,最高画质还是推荐机内DCI 4K Lossless RAW格式,在你有时间慢慢处理的情况下,它的素材质量可以与顶级的摄影机相媲美。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BMPCC 4K的基础画质,那就是它在小型手持摄影机中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但对于长时间无损4K RAW 60P的录制,由于卡速原因,目前通用的存储卡依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BMPCC 4K本身对卡没有限制,对于常见的30P RAW,300MB/S的SD卡都可以录制,但你需要考虑综合存储成本再决定使用哪种存储卡。
关于果冻效应
很多人都关心BMPCC 4K的果冻效应,BMPCC 4K的果冻效应分两种模式,非裁切模式,例如4K以及超采模式下;裁切模式,例如1080P RAW或者60fps以上的升格模式。无裁切下的果冻效应要稍微明显一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不会明显影响使用。
BMPCC 4K非裁切模式果冻模拟
裁切模式下的果冻效应会变得非常轻微,如果你拍摄的是非常大幅度的运动模式,也许可以考虑使用高速模式来降低果冻效应。
BMPCC 4K裁切模式果冻模拟
关于宽容度
BMPCC 4K有13档的宽容度,在感光度400模式时可以表现为全部13档的宽容度;而到了感光度3200模式的时候就变成了约12.3档的宽容度。
这其中的分界线是ISO 1000,当你调到ISO 1250及以上的时候,BMPCC 4K会自动转换到ISO 3200模式。但实际使用上,两种模式之间宽容度的差异并不会对实际使用产生太大影响。
如果使用FILM模式,只要控制好曝光也不用特别担心宽容度问题。主观感受上,BMPCC 4K和平常所用的大机器并没有太多明显差异。但BMPCC 4K没有log模式,所以你可能会觉得BMPCC 4K的素材没有别的机器“灰”,在大光比的情况,你需要特别注意高光部分的细节保留情况,或者打开伪色功能判断曝光差异,对数字摄影机来说,暗部细节总是比亮部要好一些,BMPCC 4K也要面对这个考验。
关于高感
笔者在使用BMPCC 4K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根据现场光线条件或者自己想要的画面结果设置ISO,比如下面这个场景。
尽管当时天色已晚,并没有暗到一定要使用ISO 6400的程度,但为了拍到星芒状的车灯,笔者把镜头光圈缩小到了f11左右,结果得到了非常漂亮的画面,这在此前是难以想象的(Gif动图色彩严重失真,请以实际视频为准)。
虽然也能使用ISO 100的设置,但是BMPCC 4K并没有内置ND,所以不偏色的外置可渐变ND是你一定要考虑的配件,它能让你在白天放心地工作。
实际上,在ISO6400甚至10000以内,BMPCC 4K在此ISO范围以内的高感画面都具备极大的可用性。
在常规场景ISO 3200以下基本上都无需担心噪点问题,也无需在后期降噪。所以你可以把精力花在研究使用什么样的感光度来给亮部或者是暗部分配更多的宽容度细节。
回到刚才的ISO 6400的素材,后期在4K屏幕上检查时,这条素材表现为“轻微的颗粒感”,进行简单的调色之后,并用Neat Video插件对素材进行了降噪,结果让人惊喜。Neat Video是个广受好评的降噪插件,但请记住:降噪和画面和画质以目前的技术只能二选其一。
因此也可以说在ISO 6400以内的感光时,BMPCC 4K完全具有可用的画面,但为了省时间,笔者使用的是4K ProRes 422 HQ的格式。可以看到BMPCC 4K机内反拜耳运算的处理能力还是不错的,如果你没有过硬的后期技术来处理Cinema DNG格式,ProRes直出是更好的选择。
如上面两张截图,第一张是Cinema DNG,第二张是ProRes,可以看到高光部分有稍微的区别,但其他方面差异非常小。
BMPCC 4K支持导入LUT功能,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把LUT导入机器,用来参考画面或是在后期的时候调用它。除了FILM模式,你也可以把BMPCC 4K机内的Extended Video模式作为常用预设来拍摄,它是一种比Rec709更好用的模式,这次的测试样片中有一个镜头是Extended模式直出,可以看到ISO 1600的夜景画面依然很干净。
关于色彩表现
也许BMD对色彩科学的理解是尽可能忠实记录现场的色彩,因此BMPCC 4K跟其他BMD系列摄影机一样并没有做很多直出优化的处理,但在标准不统一的清下,中性化的表达反而会是优点。
如果按照这个使用习惯去使用机器的话,你会觉得BMPCC 4K的色彩非常科学,只要具备动手能力,常见的色彩风格和感觉都可以通过随机附送的达芬奇创作产生。但对于喜欢直出的朋友来说,也许你要好好研究自己的“万能LUT”了(但理论上这种LUT并不存在,机内Extened Video模式可以替代)
但在某些情况下,笔者也依然会怀念能有好看的直出肤色表现,甚至觉得BMD应该推出专门的LOG曲线来进一步降低调色的难度。
关于后期空间
接下来要说的最后一项是关于素材的后期空间,如果你的现场拍摄一切都很好,没有任何遗憾,曝光也正常,你根本无需考虑这个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是在后期阶段需要对素材进行再处理,那么摄影机的后期空间就非常重要。
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摄影机录制质量,二是编码格式。对摄影机本身性能来说,录制质量并没有所谓的物理标准,而且需要加入很多的优化。如果足够好,完全不用后期,这也是一种理想的选择。BMPCC 4K给了很多的手动控制模式,在正确的控制下,BMPCC 4K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不错的结果。
而在另外一部分情况下则需要强大的编码以及随机附送的达芬奇来支持了,通常情况下,BMPCC 4K的ProRes素材具备至少一档的欠曝或者是过曝调整空间。
如果你拍的是Cinema DNG格式,三档左右的曝光调节都不会太困难,但代价是更大的存储空间要求以及更多的时间。比如下面这个场景,拍摄下的素材已经是有点接近过曝的状态,但类似这种水平的过曝经过简单调整即可找回细节。
例如以下两个场景,在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可以这样处理,但在后期检查素材的时候按照电影场景的色调找到了这个灵感,尽管只是ProRes格式,但BMPCC 4K的素材给了非常大的创作空间。但在包含一些色彩过饱和的荧光灯或者灯箱招牌场景里,你尤其需要注意色彩溢出的控制,因为一旦色彩溢出后就很难调节。
一些成片截图:
其他方面,BMPCC 4K另外一个给人非常好的感受就是上稳定器非常方便。笔者使用的稳定器是铁头G2X,BMPCC 4K官方宣传册上也用了这款稳定器,实际两者的搭配也确实非常合适,G2X不仅能容纳偏长的机身,调平时间也非常短,可以看到调平后在断电状态下连底座都不用都可以立起来。
BMPCC 4K搭配稳定器
上了稳定器以后,就可以徒手实现各种高大上的摄影机运动了,除了前文贴出的动图,以下也供大家参考,比如低角度模拟动物视角。
再比如模拟滑轨镜头。
或者类似小摇臂的旋转以及俯仰镜头。
当然最少不了的是跟拍斯坦尼康稳定镜头,图中所使用的是35mm焦距,实际等效70mm视角,这些看起来的高大上的画面效果其实花很少的代价就能实现,当然笔者还没有过多练习就着急上手了,效果不够完美还请大家包涵。
Gif动图只做参考,实际效果请见成片视频。同时不得不说的是,没有翻转屏的加入也是BMPCC 4K的一个遗憾,刁钻调度只能另加小监,无形中又增加了系统的重量。但经过笔者的研究,BMPCC 4K可能出于降低用户成本的考虑,整个机身的设计很可能是围绕机身屏幕展开,翻转屏可能压根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吧(不负责任的瞎猜)。
以上就是关于BMPCC 4K快速测试的一些感受,下面附上调色对比测试供大家参考,视频时长4分47秒。由于时间短促,如果有更多时间效果可以做到更好,也欢迎大家留言提问BMPCC 4K相关问题。
PS:就像标题所说的那样,整体上笔者认为这台体积小巧的摄影机爆发着惊人的能量。相比口袋机一代,BMPCC 4K的进步之大甚至有些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BMD的产品,但实际上这就是一台实实在在摆在你面前的小摄影机。当然如果要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BMPCC 4K肯定也不是完美的,但如果你了解了你手中的工具,你就肯定能用它拍出理想的画面。
(本文授权转载自魔幻时光)